“以前有一些無形的東西讓當事人和律師束手無策。現在法官就得考慮社會的反應,上網的案例別人會拿來化療副作用評判的。”
  被公眾冀望隨身碟頗多的裁判文書上網公開,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司法界人士最為期盼的以公開監督促進公平的“倒逼”作用已經顯現,法官ssd固態硬碟們也感受到了壓力。
  隨之而來的,還有實名公開語境下公眾知情權與威剛記憶體公民隱私權之間的微妙關係。
  當家庭事、私事、未成年人案件等被置於網上,公開帶來的“衝擊”,“讓很多人心帛琉理和理念上還沒來得及適應”。記者梁賡
  家醜外揚
  張菲菲有些不安。在她與丈夫的“離婚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被置於網絡上之後。
  今年1月1日起,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95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佈裁判文書的規定》(下稱:《規定》)施行。《規定》中指出,除個別情形之外,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書都應當在互聯網公佈,“中國裁判文書網”是指定的發佈平臺。
  張菲菲的案件在該網站上能夠通過檢索姓名找到。其中公佈的內容,有她不願為人所知的“秘密”。
  她與丈夫結婚後生育一女。因為感情不和,雙方曾於2011年離婚。後考慮到孩子教育問題,雙方於2012年復婚。
  此次提出離婚,系張菲菲認為雙方仍因性格不合等原因,家庭糾紛不斷,矛盾日益升級,對孩子的教育反而更加不利,一紙訴狀交至法院。
  丈夫不同意離婚。他認為2011年協議離婚是因為雙方年輕不懂事,魯莽衝動,無法律意識所致,“是瞞著雙方父母及所有親屬的情況下辦理的,且第一次協議離婚後,雙方依然過著正常的夫妻生活”,現在格外珍惜與張菲菲的情分,希望“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
  最終,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三十二條之規定給出判決:不准原告張菲菲與丈夫離婚。
  張菲菲對本報記者表示,她明白公開的重要意義,現在卻難以接受包括上述內容在內的感情生活“秘密”被公開——即便自己的名字被法院技術處理為“張某某”。“家醜不可外揚”,張菲菲此案的委托代理人、山東眾成仁和律師事務所律師陳賓對本報記者表示,“從傳統意義上,不少人覺得離婚本身就不是什麼好事”。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另一位離婚案件當事人王小雪,則強烈反對自己的“隱私”暴露在網上,“我怕對孩子有一丁點的影響,也怕周圍的人根據案情把我對號入座。”“當事人尋找公權力宣判,走的就是公開的道路。”陳賓冷靜地看待文書公開,建議當事人若感覺涉及隱私不適宜公開,可以選擇其它渠道,“比如通過民政局辦理”。“公開帶來的衝擊,讓很多人心理和理念上還沒來得及適應”,陳賓說。
  一念之差
  《規定》明確,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涉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以調解方式結案的;其他不宜在互聯網公佈的,這四大類情況不在公開範圍之列。
  詹天天的案子,顯然不在這個範圍之內。“他腦子跑直線,不太思考人生”,他的辯護人、山東招法律師事務所律師許仕文,對這位家庭情況尚可,卻因一念之差自釀苦果的詹天天感到遺憾。
  他是山東濟南某公司職員,根據檢察院指控,2012年夏天,詹天天在劉長山路一家熟食店門前,趁人不備盜竊了別人停放在此的別克轎車,盜竊價值共計14餘萬。事發後一個月,公安人員將詹天天抓獲,被盜物品被追回併發還失主。公訴機關認為,被告人詹天天盜竊公民財物,數額巨大,應當以盜竊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詹天天有自己的辯解:案發當天,因酒後有急事才臨時將停放在案發地點、未熄火亦沒有人的汽車開走,之後將車輛停放於某小區停車場內,從未想過占有該輛汽車。他“天真”的以為,車停在那裡長期不動,肯定有人報警,車主就能找回車輛。
  詹天天辯護人認為,他主觀上沒有非法占有該汽車的犯罪故意,客觀上亦未實施非法占有該汽車的行為,應認定為偶爾偷開汽車。
  而最終,詹天天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零六個月。
  根據《規定》,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佈裁判文書時,應當保留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等真實信息。其中,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以及免予刑事處罰,且不屬於累犯或者慣犯的被告人姓名不用被公開。可詹天天亦不屬於此列。如今,他的案子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公開——而且是實名公開。
  一個可能的事實是,詹天天的這個“隱私”會通過網上被更多人獲知,從而對“一念之差”走錯人生路的他未來生活帶來影響——或許會讓以後重回社會的他,增加重返人生正軌的困難。這是不可避免的結果。“需要實名公開的,必須公開。”濟南市一區級法院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規定》不是通常意義的規定,是一種司法解釋,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不執行就是違法”。“一念之差犯錯的人很多,一旦成為犯罪分子,對於公開與否就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接受。”許仕文對本報記者表示,“公開對詹天天未來一定有影響,可有影響才有震懾,讓更多人引以為戒。”
  倒逼法院
  裁判文書上網公開,這一被公眾冀望頗多的司法改革舉措,也對法院的工作帶來衝擊。
  從去年10月份開始,山東就從省法院到基層法院逐步開始了生效裁判文書的公開。最直接的影響是對法院工作人員業務水平、文書質量水平的“倒逼作用”。
  例如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為確保上網裁判文書質量而推行了“四校三審”制度,庭長審批案件時,對於每一份法律文書小到標點符號、行文格式、字體大小、稱謂規範、措辭語法等細節處,大到證據採信、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等方面,都堅持審核,避免出現瑕疵。
  更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全國首批司法公開示範法院濟南市中區人民法院,該院早在2003年就展開了裁判文書上網公開的先試先行。該院最初的公開僅限於內網。
  2000年的全國裁判文書改革,把裁判文書的簽發權還給了合議庭和審案的法官。從之前的“層層彙報,把案子彙報給領導”到“領導不再一一把關”,判決文書的質量有了下滑。“法官自己審判案子,秘而不宣不是辦法,領導掌握不了裡面的風險。”濟南市中區法院研究室主任梁偉對本報記者表示,2003年意識到這個問題後,該院就把案子發到內網,借助公開的力量來監督,並建立起裁判文書審閱制度和質量監督機制。
  從這時起,該院每個月都要通報裁判文書質量問題。“第一期文書問題的整改通報,竟然有兩萬字,沒想到問題這麼多”,梁偉說,通過公開的“倒逼”作用,裁判文書的瑕疵率已經從最初的66%左右降到了現在3%左右。“倒逼”不僅作用於文書質量,更多的是對司法公正的監督上。
  省法院院長白泉民曾表示,全省法院全面推進司法公開,最終目標是使司法權力更加透明,監督更加到位,防止司法腐敗,進而提升司法公信力。
  2010年,濟南市中區人民法院就開始通過“網上法院”將可以公開的文書,從內網轉到外網向社會公開。“判決書一旦上網,將會有千千萬萬的網友點擊閱覽,我感覺‘壓力山大’呀。”該院年輕的刑庭副庭長呂青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幾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律師也對文書公開的監督作用充滿期待:“以前有一些無形的東西讓當事人和律師束手無策,無能為力。很多人選擇息事寧人,偃旗息鼓,沒特別好的渠道解決。比如刑事案件中,同樣的案子,不同的被告人的量刑失衡狀況時常會見到,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很壞。上網後,你說哪個法官敢做這樣的文書?他得考慮考慮社會的反應,上網的案例別人會拿過來評判的。”
  妥帖的保護
  此次《規定》,擴大了各級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佈裁判文書的範圍,從“公開是個例”變成“不公開是個例”,並強調當事人“實名公開”,滿足了公眾獲取真實信息的需要。
  實名公開下,如何平衡公眾知情權與公民隱私權以及個人信息安全之間的關係?
  2013年11月底,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規定》答記者問時曾提到此問題,“實名公開也是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做法。在我國臺灣地區,裁判文書公開經歷過從實名公開到匿名處理,再次回歸到實名公開的過程。”“輕刑被告人”、“婚姻家庭、繼承糾紛等家事案件中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證人、鑒定人”都是《規定》中明文保護的對象,“要求必須採取符號替代方式對此類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的姓名進行匿名處理”。《規定》同時明確,人民法院在互聯網公佈裁判文書時,應當刪除自然人的家庭住址、通訊方式、身份證號碼、銀行賬號、健康狀況等個人信息。
  而本報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看到部分文書的字裡行間,個別私人信息未能得到妥帖的保護。
  例如,某職業學院的劉小山,在與同學的吵打中,用水果刀捅了對方一刀,最終導致其搶救無效死亡。公開的文書中,劉小山的名字按照《規定》 採用了實名(雖是學生,已是成年人),學校的名字則被“山東某某職業學院”代替。而文書的具體表述中,則將學校的詳細地址、劉小山所屬院系等信息透露——這或許會對學校和劉小山造成一定程度困擾。“法律是講事實的,法律的裁判在一環一環的推理中肯定有信息表述,有些東西不可能隱藏。”相關法院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坦言,現在尚處公開起步階段,如何在隱私權和知情權中平衡的更好,尤其是一些細節問題,確實也需要更好的探討。(案件中當事人、被告人均為化名)  (原標題:判決文書網上公開之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rkrlonmmtqgy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